常年期第二十 四主日 2011年9月11日
1. 互相認識
2. 開始祈禱
3. 簡短分享最近值得感恩的事
4. 讀經(主日福音) (我不對你說:直到七次,而是到七十個七次。)
福音:聖瑪竇福音 18: 21-35
那時候,伯多祿前來,對耶穌說:「主啊!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,我該寬恕他多少次?直到七次嗎?」耶穌對他說:「我不是對你說:直到七次,而是到七十個七次。
「為此,天國好比一個君王,要同他的僕人算賬。他開始算賬的時候,有人帶來了一個欠他一萬『塔冷通』的僕人,因那僕人沒有錢可償還,主人就下令,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,以及他所有的一切,都變賣來還債。那僕人就俯伏在地,叩拜他主人,說:主啊!寬容我吧!一切我都要還給你。那僕人的主人,就動心,把他釋放了,並且也寬免了他的債。
「但那僕人正出去時,遇見了一個欠他一百『德納』的同伴,那僕人就抓住他,扼住他的喉嚨,說:還清你所欠的債!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,哀求他說:寬容我吧!我必還給你。可是那僕人不願意,且把他的同伴關在監裡,直到他還清了所欠的債。
「那僕人的其他同伴,見到所發生的事,非常悲憤,就去把所發生的一切,告訴了主人。於是,主人把那僕人叫來,對他說:惡僕!因為你哀求了我,我就寬免了你的一切債項;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,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?
「於是,主人大怒,把他交給刑役,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。
「如果你們各人,不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,我的天父,也要這樣對待你們。」5. 閱讀參考資料及反省重點 (靜默)
七十個七次
七歲大的匡平與兩個弟弟,坐在母親駕著的汽車後座,母親因被父親抛棄,心情惡劣。突然,她轉過頭狠狠地向匡平的臉打去,並且斥責說:「我恨你,我原希望藉著你挽留你們的爸爸,可是他終於離開我……。」往後數年,她王時無理地打罵匡平,這些情景牢牢地留在男孩的記憶中。
匡平長大後,向一名記者說:「母親在過去二十三年,不知多少次這樣打罵我;最近我嘗試站在她的處境,我才看到當時她只是個中學畢業生,失業貧困、又要養活家庭,故此感到無奈、孤獨和沮喪……;由於我的存在,經常提醒了她年青時的美夢成空。終於有一天,我親自告訴她,我明白她的感受和作為,但我仍然深愛著她!之後我們擁抱在一起,哭了很久。」
這個故事使我們看到「寬恕」的治療能力。莎士比亞(英國文豪1564-1616年)說:「『寬恕』祝福了寬恕別人的人,同時祝福了被寬恕的人。」這句話的含義很豐富,其中包括:
(一) 匡平對母親的寬恕,使他自己開始一個平安的新生活。正如另外一位年青女士寬恕了自己的爸爸後,她經歷到像是從監獄中釋放,重獲很大的平安和自由。
(二) 母親由於得到匡平的體諒和寬恕,從此不需要活在憤怒和不平安中。
反省和實踐——
當我們由於某些原因,未能真心寬恕某人時,我們可以怎樣?
(1) 「易地而處」:把自己代入對方的情況,這樣我們可以更了解對方為甚麼這樣對待我們,並能得到力量去寬恕。
(2) 瑪竇福音也邀請我們看清楚自己與別人的關係,多從別人的角度看事物,盡量減少以「雙重標準」待人。
(3) 實踐耶穌的教訓,寬恕別人七十個七次,意即無限量的寬恕。事實上,我們不也是經常犯著錯誤,需要天主和別人的寬恕嗎?
這樣,我們不單自己得到天主的祝福,也使那些被我們寬恕的人,亦得到祝福和心靈的平安。聖言分享:
5.1 耶穌回答伯多祿說:「我不是對你說直到七次,而是七十個七次」,這句話有些什麼涵意?
5.2 你覺得第一個僕人的做法公平嗎?為什麼?
5.3 你覺得主人的做法公平嗎?為什麼?
5.4 我自己也像第一個僕人嗎?為什麼?
6. 分享
7. 總結
古聖若瑟以性的眼光將兄弟們出賣自己的行為看作天主完美的成全,使他將憤怒轉化為寬恕、疼愛與感恩。人生不會一輩子一帆風順。人際關係間意想不到的冒昧失意,相互誤解,彼此衝突,因而常常造成彼此間的隔閡。這些不要求我們去抱怨或憎恨別人,卻需要謹記耶穌的教導,時時刻刻秉持一顆寬恕包容的心。「壁立千仞,無欲則剛;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。」寬恕助我們敞開狹隘心胸,助我們戰勝固執自滿,給我們再度去愛的機會。
8. 個人或團體決志(生活回應)
8.1 有誰和我過不去呢?我願意去和他/她修和嗎?
8.2 我是否也需要與天主修和去領受修和聖事呢?
9. 結束祈禱
9.1 各人自發禱告
9.2 「富於仁慈的天主!感謝祢無數次的寬恕了我的罪過。求祢幫助我也能大方地寬恕別人。亞孟。」
參考資料:《每日聖言》、《到我這裡來》、《絲絲綿緒》。